第61章
姜宜举起碗把汤干完,用纸巾擦了擦嘴,说:“人命关天,此事要从长计议。我吃饱了,去洗碗,您二位先在家里走几圈儿消食。” 说着,她动作利索地把碗筷盘子堆在一起逃进了厨房。 “你看看她说的都是什么话,全是跟你学的。”宋女士又好气又好笑,对老姜道。 老姜慢悠悠地喝了口小酒,语重心长地对宋女士说:“我看你是问错了人。” “什么意思?” 姜宜洗完碗,用洗手液细细洗过一边手,擦干后又细细地涂上护手霜,才走到沙发边坐下,拿起手机。 打开微信一看,她爸又发了新消息。 【书淮啊,你和小宜准备什么时候要孩子?我和妈妈都退休了,可以全力支持你们!@brian 】 她爸还很贴心地转了几条推送。 ——最佳生育年龄你知道吗? ——一胎和二胎的年龄差在几岁最合适? ——夫妻备孕必看注意事项。 姜宜觉得自己现在需要一个呼吸机。 第33章 孩子 “如果我们有了孩子, 你会很爱他(她)吗?你想要男孩儿还是女孩儿?” 在订婚之后的某一天早晨,姜宜在和陈书淮进行晨间运动后随口问他。 那时陈书淮刚洗完澡,腰间只围了条浴巾,漂亮的身材一览无余。他打开衣柜随意挑了件黑t套上, 一边漫不经心地答:“都行, 都爱。” 姜宜听他这么回答, 没说话,只是安安静静地抱着枕头趴在床上。她不知不觉就走神了,回过神时, 陈书淮正掀开被子上床, 手往她腰间一扣,直接把她揽到了怀里。 他声音懒懒散散的:“想要孩子了吗?那下次不带套了。” 姜宜脸上燥热, 身上还没穿衣服,立刻从他怀里挪出去用被子裹紧了自己, “我小小年纪生什么孩子?” 时间走得飞快, 她当年二十四岁,现在已经过去六年,但当年的想法仍然没有丝毫改变。排除离婚、奋斗事业这类因素外,姜宜也不认为她能当好一个母亲的角色。 简单的先例就是,老姜三十岁,宋女士二十八岁的那一年, 他们在还没有准备好成为合格的父母时, 就生下了姜宜。 老姜在早年时有个极大的缺点——他重男轻女。当还是皱巴巴的小婴儿的姜宜被护士从产房里抱出来递给老姜时,他说:“啊呀, 是第二志愿。” 尽管如此, 老姜对母女俩仍然算得上百般呵护,下厨做饭、清理房子的工作全部都被他包揽, 姜宜自小就被他养得白白胖胖的,老姜最喜欢带她出去,向人炫耀自己漂亮可爱的女儿。 又因为老姜在体制内工作,宋女士是大学老师,在那个年代没有办法生二胎,老姜向来循规蹈矩,也从来不提。 但“没有儿子”这件事仍 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老姜的心病,而“丈夫介意自己没有生儿子”这件事,也成了宋女士的心病。 等姜宜长到大约十岁左右时,她还时常能看见老姜在深夜里独自抽烟喝酒,而宋女士在卧室内悄悄哭泣,她哭完后就会检查姜宜的作业和试卷。 “你为什么会犯这么简单的错误?” “九十八分就满意了?你反思过自己为什么没考满分吗?” “第三名?没考第一就不值得高兴。” “妈妈要求高,是要你争口气,知不知道?你要证明你不比男孩儿差。” 她当时对父母之间隐藏的矛盾并不清楚,但班上的同学们不乏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于是她有天问宋女士:“妈妈,你为什么不和爸爸离婚?” 宋女士红着眼对她说:“你爸爸也不是个坏人,但他......以后你可别找他那样的男人。唉,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婚姻不是那么简单的。” 姜宜十四岁这年,才从姥姥口中得知了“第二志愿”这个典故。 当老姜说出这句话时,她姥姥就在旁边,姥姥对此耿耿于怀,直到姜宜长大,才将这个让她十几年如鲠在喉的事情告诉了姜宜。 这件发生在姜宜出生时的事情,成为她少女时期明媚天空里的一道惊雷。 它出现得毫无征兆,令她猝不及防,在她的世界里一闪而过,轰鸣作响,震得她耳膜发麻,心脏阵痛。她这才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父爱是有瑕疵的,父母之间的爱情也是有瑕疵的。 但老姜和宋女士之间的这根刺,在姜宜开始展现出她惊人的学习能力后消失了。 进入高中后,所谓男生理科更好,女生文科更好之类的论调在她身上失效。那时高中第一年不分文理科,全市统考要考所有的科目,而姜宜的成绩单上,无论文理科目,全部接近满分,她不仅是全市第一,还甩第二名一大截。 那时老姜晚上睡觉都要笑醒,他终于意识到,其他人家里甭管生的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都比不上自己家这个小姑娘,于是那点儿没有儿子的遗憾彻底消失,甚至出去遛弯儿时逢人就说:“生女儿好啊,你看我家闺女儿,又贴心又有出息。” 人家就会跟他说:“你是命好,你老婆会生,生了个文曲星啦。” 老姜和宋女士的感情也越来越好,他们共同养育了一个极其优秀的女儿,使他们在别人面前永远昂首挺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