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等着,烧火给你再煮碗面!唐放要吃不?” 周勃看了眼唐放,感觉他没吃饱,“要!” 趁着小姑煮面的功夫,周勃来到卧室,卧室里没人,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没有丝毫温度,人大概老早就出门了。 不在更好,他开始在卧室里找结婚证。 五斗橱和大衣柜都翻过了,甚至床底下,没找着,周勃眉头一跳,不会被藏起来了吧? 他转头,看见唐放靠在门框上看着他翻箱倒柜,人身材高大,靠在门框上显眼的像个模特,眯着眼睛一脸慵懒。 卧室的门对着堂屋,他靠在门框上也合情合理。 “找什么呢?要帮忙?” 周勃拒绝了,不想和他解释。 唐放越过他,他的目光放在房内书架上的书上,书架是放在老式写字桌上,俩都是以前周勃小姑让人帮忙打的,周勃舍不得扔,就留在房间里,除开书架上放着几本书,剩余的位置几乎成了李丽华的瓶瓶罐罐摆放处。 吸引他目光的,当然不是那些瓶瓶罐罐,而是那些和电子信息相关的书籍。 唐放看向周勃,微眯的丹凤眼此时终于正眼看人了,那是种十分奇异的目光,像是在看什么稀缺物种,“你是大学生?” 这时候大学生可是稀缺物种,78年才恢复的高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过独木桥,含金量高的不得了,再加上普通人对文化人的滤镜,一户人家要出来个大学生,那不得让全村人都知道! 周勃很是淡定。 “不是,专科生,学电子相关的。” 书架上一本《电子技术》就是他们的基础教材。 他虽然学的是和电子相关的东西,最终工作却打不着八竿子,他也不后悔就是了。 这个年代,赶上国家改革的春风,房地产是越炒越热,风口上的职业,正是大赚特赚的时候,不知道多少官员下海,只单单从利润就可见一斑,只要把握好度,任何人都能从这场浪潮中捞上一笔。 专科生,那也很牛逼了。 唐放继续用那种奇异的目光看着周勃,将人盯得心中发毛。 就在周勃忍不住要开口问怎么回事儿时,唐放收回视线,“吃面吧,周姨煮好了。” 周勃走出房门,正好看见周山妹端着两碗面走过来,他很自然的接过其中一碗,大口大口嗦起面来。 说起来他也好久没吃到小姑做的饭了,自从知道李丽华生的别人的儿子后她一度陷入自责,再加上年纪也上去,很快就走了。 朋友们都有着家庭和事业,来回奔波,没有共同语言自然也渐行渐远。 而小姑走后,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简简单单的一碗面,没有店面的好吃,却有着独一无二的香气。 见两人吃得香,周山妹笑得合不拢嘴,她做随便下的面竟然这么好吃! 吃完面,唐放接了杯水,突然道:“你做的房地产,知道县里南边河西公园的那块地吗?” 周勃:“怎么了?” “那边说要搞开发区,你不去看看?” 唐放眼睛一闪,话中隐藏着淡淡的试探,他们的工作是相连通的,哪个包工头干到后面不想成为真正的老板? 现在全国都在建开发区,沿海开发区的成功告诉所有人,这种开发区就是块肥肉,由政府这块金字招牌牵头,鼓励内外的人积极开发建厂。 周勃知道他的意思,他看了眼面无表情的唐放,斟酌了下,淡淡笑道:“你怎么不去?” 这个反问把唐放问住了,他眯着眼睛盯着周勃看了许久,像是想透过他看出真正的想法,最终他嘴角轻轻勾起,露出个笑,意义不明,说了句心里话。 “不好搞,内地和沿海不一样。” 这话一出,周勃倒有些惊讶,没想到唐放的嗅觉挺敏锐的,前世他人在海城,对县里的开发区一无所知,或者说根本就不在乎。 但他知道,最多在年底,县里的开发区直接关停。 甚至国内大部分没有进展的开发区都被叫停。 唐放对县里的开发区只有一点点意愿,他前两年搞工程,赚了不少钱,就想试试,但不看好县里的开发区那块地,圈的太大了。 他心里有想法,周围人像是从来没想过,或者说跟着他的兄弟大多只想着通过搞工程,赚大钱。 说出来,反而让人不理解。 明明这都能赚这么多钱了,为什么还非得要去浪费钱呢? 原本是不会和周勃说起这事儿的。 听到他是个专科生,这才起了点心思,高学历的人,再怎么也比他这种高中辍学的人强点儿。 这一问,就出了惊喜。 唐放很聪明,明白周勃那个反问背后的意思,这人不看好这个开发区。 这时候他是真有些高看周勃了。 周勃不知道唐放心中想了那么多,他言简意赅:“最多到年底,开发区那块估摸着不行,不止是县里,很多地方都建了开发区,圈了大块地,进度慢,有点浪费了。” 这不是他的预测,是时代的选择。 要是真的,估计不少投资开发区的人会亏钱。 唐放心中一凌,他从口袋中掏出根烟点燃,吞云吐雾。 他没有背景,是一点点成为包工头的,很多工程,看起来一样,但实际做却天差地别,材料的选择,工期,同行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