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这人要不是圣人,就是个极度虚伪之人。 如今看来,倒是他没见识了。 圣人或可让人膜拜,但那是盲目的。 极度虚伪之人或可伪装,但不会是永久的。 只有最真实的人,才能得到那样的赞誉。 元修就是个最真实的人。 他或许有着这样那样的目的,但他对北境的初心一直未变。 这才是他让人崇敬并追随的领袖魅力。 孔博渐渐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出身寒微又如何? 上天给了他一次被人看见的机会,能让他施展更大的抱负,他为何不能抓住? 元修观他神色,便知他已下定决心,于是笑着站了起来。 说道:“如此,我就不多逗留了,一切都等大人升任北境太守之后再说吧。” 孔博会意,点头道:“好,待我升任北境太守之日,便是我们联手造福北境之时。” 元修转身离去。 在外面守着的黄浩走了进来。 “孔大人。”黄浩欲言又止。 孔博看了他一眼,伸手指了指自己对面,刚刚元修坐过的位置。 黄浩坐了下来,有些惴惴。 半晌,孔博道:“黄浩啊,给我讲讲你们当年打仗的事吧。我想知道,你们为了保卫北境,都做过什么样的事。” 黄浩愣了愣。 这孔大人一个纯纯的文官,向来对行军打仗的事不甚感兴趣。 他刚上任的时候,为了压住手下那些从征北军出来的将士,还颇费了一番工夫呢。 今天这是怎么了? 怎么突然就转性了? 不过,说起行军打仗的事,可就到了黄浩的专业了。 平时话不多的他,这会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听着征北军当年在艰苦的环境中,是如何一步步瓦解敌军,最终击破蛮族部落,守护了北境的安宁,孔博的心中都忍不住跟着激荡起来。 怪不得,北境的将士们对元修有如此深的崇敬信任之情。 毕竟,一个优秀的将领,可以用最少的牺牲,换来最大的胜利。 他手下的人,跟他是真正过命的交情啊! 第278章 计划可以顺利推进了 半月以后,督察院御史如期而至。 孔博先是为他准备了一顿质朴又不失精巧的接风宴。 御史平素里大鱼大肉吃惯了,冷不丁吃顿清淡的,还觉得挺不错。 接着,孔博又带他参观了安北城的防御工事。 当御史看见满工地都是简易而略显粗糙的工具时,忍不住多问了几句。 孔博将犯人们制作工具以提高效率的事认真解释了一遍。 御史闻言,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 他当然不会像前北境太守那样,认为对犯人的惩罚,要重于对边境的保护。 只要是有利于修筑防御工事的方法,无论是他,还是朝廷,都持鼓励态度。 巡视完工地,孔博将人带到了田里。 此时,小麦已进入抽穗期,细小的麦粒挂在麦秆上,看起来十分喜人。 御史又询问了几句,知道还有一段时间才能收获,便走出了大棚。 京中的情况他是清楚的,也知道原本承诺给北境的粮饷无法到位。 那么,北境能够自食其力,自然是最好的。 御史望着这片大棚,问道:“如这样的田地,还有多少处?” “只有这一处。”孔博回答。 御史稍显失望。 这块地虽然大,但连安北城一个城的粮食供应都不够,更不要说是整个北境了。 等北境的存粮用的差不多,再没有其他供给途径,势必要闹出乱子。 孔博解释道:“御史大人,这块田地,是为了试验用的。第一次尝试,不知能不能成功,所以才没敢大规模种植。不过,经过这一个冬天的摸索,我们渐渐掌握了一些诀窍,下次可以大规模种植了。” 御史觉得,这倒也说得过去。 孔博是个谨慎的,在没有把握之前,不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做事情的思路并没有错。 他问:“那你递交的公文上,称前太守擅自挪用银饷,搞大棚种植,结果颗粒无收的事怎么说?” “大人要不要随我去飞云城看看?”孔博问。 御史点点头。 他在安北城已经巡视得差不多了,是时候去飞云城,调查一下前太守的事了。 两人坐着马车,直接赶往飞云城的城郊农田。 下车之后,孔博带着御史进了大棚。 御史仔细观察了一番,觉得这些大棚和安北城的并无二致。 为什么同样的大棚,有的作物能成活,有的就不能成活呢? 因此,当孔博拨开泥土,让他查看烂在地里的种子时,御史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孔博解释道:“大棚只是一个保暖措施,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有许多需要摸索的细节。前太守到安北城的时候,我们就与他说明了这个情况,但他等不及我们摸索出成熟的种植方法,就抢了我们的粮种,在这飞云城郊外开了这些地。” 说着,他从马车里拿出一个匣子,里面详细记录了相关的信息。 这些信息,都是这半个月里,他搜集并整理的。 包括但不限于前太守花费了多少银钱,这些银钱的来路是什么,以及他为了建大棚,赊下了多少账目未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