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节
书迷正在阅读:穿越女主的小丫鬟、那个可爱室友背地里居然!、和前男友穿到七零、捡到小夫君、暗火缠颈、眉飛色舞(ABO NP文)、狗尾巴、[历史同人] 玛丽苏和三国和金手指、[综漫] 黑粉潜入立海大网球部后、[综漫] 侦探也会打网球
李适赶忙说道, “这次洪涝乃是百年一遇,再加上闯贼掘开了河堤,影响不可谓不大,这疏通运河工程量巨大,在急也没有用。” “至于孙传庭嘛,朝廷已经狠狠的臭骂了他一顿。这朝廷目前实在缺乏知兵的督师,就让他先戴罪立功吧。” 崇祯只好点点头, “要是大臣们都像李卿你这么能干,我大明早就中兴了。” 李适微微一笑,本少保也就那个样子,不说精明能干,那也是英明神武。 崇祯又说道, “李卿你们户部可有增加朝廷收入的办法?” 李适淡淡一笑, “今日朝会,有大臣提议,各地藩王坐拥大量的土地而不为朝廷缴纳任何税赋,还要朝廷每年给与俸禄恩养,不仅加重了朝廷的负担,还为祸一方。” “臣认为是不是让藩王们按照田亩的多寡,缴纳一定的税赋,以便缓解朝廷的压力。” 崇祯顿时脸都黑了,这不仅俸禄欠藩王的,还要找藩王要钱,崇祯表示这个朕真的做不出来,朕还要脸啊。 “李卿,这可万万不行,此事容后再议吧。” 走在回去的路上,李适心里想着,果然在崇祯这里碰到了钉子。这藩王要是不缴税,那接下来的士绅一体纳粮也不好干。 看来必须要想点办法,先把藩王给搞定。 下来后李适当即召集了自己的几个心腹,通政使刘宣,顺天府尹粱以章,大明银行局长唐永安,户部左侍郎熊汝霖,户部右侍郎宋应升,还有李适的同年刚进位的户部郎中高尔俨。 “现在户部就靠京师这十几万两商税给支撑着,早晚完蛋,必须要尽快开新的财源。” “今天朝会上这藩王一体纳粮,本官就很满意。可是皇上不愿意在藩王身上动手脚,我们必须要想个办法,让此事成行。” 户部右侍郎宋应升率先说道, “下官在地方的时候就深知藩王的危害,这些藩王坐拥大量土地而不用向朝廷缴税,反而朝廷还需要俸禄来恩养这些藩王。” “一个个富得流油,反而还不断向朝廷哭穷。我大明入不敷出,这些藩王就占了很大的原因。” 户部左侍郎熊汝霖说道, “下官也听闻百姓为了逃避徭役和地方的剥削,纷纷把土地投效给这些藩王,养肥了这些藩王,而朝廷的收入却日渐减少。” “其实对于百官而言,对藩王征税,并不损害他们的利益。只是藩王实力雄厚,根深蒂固,大部分官员都不愿意去触碰这些霉头。” “曾经也有官员提出这些问题,不过不受重视,最后也不了了之。” 李适点点头, “大明现在已经危在旦夕,必须要做出改革,不然我大明危矣,我等也将朝不保夕。” 几人很是认同的点点头,户部左侍郎熊汝霖又说道, “朝廷上的官员还好说,只要李大人你私下给他们打个招呼,没有几个人敢不支持,只是皇上不答应,这就是难事。” 李适淡淡一笑,看向唐永安粱以章等人。 “皇上不答应对藩王征税,一是藩王都是太祖的子孙他们同属一脉。二是朝廷已经拖欠藩王俸禄数年,皇上感觉对这些藩王有所亏欠。” 唐永安当即会意, “虽然都是太祖的子孙,但是这些藩王也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个肯定觊觎皇上的位置,要不我们找几个藩王栽赃嫁祸他们谋反。 “到时候将他们擒下,不仅可以让皇上对这些藩王产生厌恶,还能震慑其他藩王,让他们乖乖纳税。” 粱以章赶紧说道, “这次藩王到京师来讨要俸禄无功而返,肯定心怀怨恨。我们联系一些王府的长史让他们挑拨离间,让这些藩王的怨气更重。” “然后让皇上知道这些藩王的不满,皇上肯定对这些藩王的愧疚立刻消失得一干二净。” 户部郎中高尔俨这时说道, “还可以将这种矛盾大肆夸大传播,让皇上和藩王们下不了台,到时候我们在其中浑水摸鱼就容易多了。” 李适淡淡一笑,果然干好事不一定能成,但是干坏事都是好手。 通政使刘宣顿时倒吸一口凉气,以前作为李适的工具人,主要在朝廷上发发言,自从升任通政使后才真正成为李适的心腹。 李适给的安排的那就是通过通政使司的奏章,必须要严格审查,凡是对我们不利的说我们坏话的一定要甄别出来。 不仅要知道是谁在说,还要把那种对我们不利的给扣押下。 当时刘宣就以为胆大妄为了,今天参加李适的聚会,才知道什么叫胆大包天,什么叫肆意妄为。 熊汝霖和宋应星表示这不就是李大人的正常操作吗。上次那个引诱乡绅卖粮,然后上下通吃就用得很好,效果也很好。 乡绅钱货两失,这气还没有地方出。 不过宋应星一看李适这么急着要对藩王征税,那士绅一体纳粮肯定也在李大人的计划之中。 宋应星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李大人,你接下来不是要准备士绅一体纳粮吧。” 李适也不遮掩,点头道是。 宋应星急忙说道, “李大人,下官不是反对士绅一体纳粮,反而还很支持。可是这士绅一体纳粮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北方还好,还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可是这南方的乡绅力量极大,要是推行这士绅一体纳粮,搞不好南方将要和朝廷离心离德。” 李适淡淡一笑, “现在河南落入闯贼之手,看样子闯贼是不准备走了。而运河一线全面堵塞,南北的大规模交往也基本断绝。” “这南北断绝已成事实,离心离德不也在意料之中吗?” 说着李适看向高尔俨, “这次对付藩王的事你全权负责,记得做隐秘一点,本官可什么都不知道。” 高尔俨顿时大喜,这是要得到重用啦。 李适淡淡一笑,自己的这个同年在历史上可不是个简单人物。 第258章 宋妮儿一家 宋妮儿一家是从黄河以南逃难到的京师,现在到京师已经有十多天了。 原本一家十几口人,饿的饿死病的病死,现在只剩下三人。十岁的宋妮儿,十三岁的哥哥宋纯,还有他俩的母亲宋刘氏。 熬过了今年的旱灾又熬过今年的洪灾,熬过了今年的闯贼,但是没有熬过今年的官军。 家里所有的一切被抢光了以后,在宋妮儿爷爷的带领下,一家十七口人向北逃难。 光走到黄河边就只剩下七人,过了黄河后又病死了两人。 还好黄河以北要好一点,至少还有野菜树皮可以啃,有得时候还能有好心人给点吃食。 都说到了京师就能活下来,唯一的五人便一直往京师而来,到了京师就只剩下他们娘仨。 当时宋妮儿是高烧不退,眼看就要不行了。 此时京师城下已经有数十万的灾民,原本建奴入塞将灾民中的青壮收编成军,老弱分散到周边的县城。 这建奴一直被明军压制,也没有打到京师附近,这分散到周边县城灾民又慢慢回到京师的城下,因为这里除了每天两顿饿不死人的稀粥还能有活干。 帮城里人洗洗衣服,或者接点杂活什么的,虽然收入不多但是也能买个白面馒头吃吃,在这个年代一个白面馒头对于一个贫民来说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吃上过。 当时逃难到京师的百姓络绎不绝,虽然数十万人,但是朝廷还是安排五城兵马司严格管控。 也是宋妮儿一家三口运气好,刚来就有分到一个窝棚,原主人已经病死。 宋刘氏当时跪在地上向五城兵马司的士兵求救宋妮儿,士兵也实在看不下去,就随便给了宋刘氏一点药。 没有想到煎熬喝了后宋妮儿慢慢烧就退了,再加上每天两顿稀粥,母亲和哥哥都尽量把破碗中的米粒让给宋妮儿吃,宋妮儿就慢慢好了起来。 宋纯现在十三岁,虽然是个半大小子,但是也有一把力气,看到有人招工去城里干力活便去报名。 雇主看他年纪小便不要,宋纯跪在地上抱着雇主的腿不放,雇主无奈最后答应带他进城,不过每天只有二十文钱。 当时在京师招一个力工,大概六十到八十文,城外的灾民肯定要便宜一点,而宋纯年纪小那就更少了。 京师规定灾民是不能入京的,只有雇佣关系的才能入京。 当天晚上回来的时候,宋纯花了九文钱买了三个白面馒头,宋妮儿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吃白面馒头,那一口咬上去是真的幸福啊。 于是宋妮儿一家三口便在京师的城下住了下来,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窝棚,三个人都很挤。宋纯每日到京师里面工地上去打工,宋刘氏每日帮人洗衣服也挣个十几文钱。 但是一家人感觉到了希望,亲人的逝世的悲伤也逐渐抛之脑后。 宋妮儿休养了十来天,身子终于是好了,这天好不容易有了暖阳。宋妮儿站在护城河边,看着母亲正在洗衣服。 虽然灾民很多,窝棚也很多,但是窝棚都是搭建的整整齐齐一排一排的。地上也没有任何生活垃圾,连茅房也有固定的场所,严禁随地大小便。 每时每刻都有五城兵马司的临时工士兵在巡逻,一切违法乱纪,还有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都会被严格处理。 一旦发现有出现类似瘟疫的苗头,马上就要进行隔离。 宋妮儿这时说道, “娘,孩儿帮你洗吧。” 宋刘氏擦拭了一下脸上的汗珠,欣慰一笑, “妮儿,你才刚好,这水冷等过段时间在帮娘洗。” 宋妮儿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以后也能帮上娘了, “好的娘。” 突然宋妮儿问道, “娘,我们还回河南吗?” 宋刘氏顿时浑身一颤,但很快控制住情绪, “我们不回河南了,以后我们就待在京师。娘和你哥哥辛苦一点,我们多存点钱,到时候我们在京师城外修个大房子,我们一家人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